
「祖師禪」的禪修者下手處在於參破萬物之表相 咬破鐵彈知消息 -《金剛經》有云:「見相非相 則見如來... 」 王陽明云:「格物致知... 」才是徹見本來面目、「禪心」的唯一方法...
禪修者對於境界 最忌「著相」 絕對不受萬事萬物之活動表相所迷惑–《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 若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悟境)...
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能證得本來面目、「天心黃中」 清淨天心流出一切萬物 各按其時得以滿願 又有「天心黃中」安置在人心裡... 但是 人們活在妄想與執著的活動中不能證得...
「黃中」的意思是在看一切萬物萬象以及面對著迎面而來的諸多因緣境遇 皆能不落入分別、論斷好壞是非及及善惡之心 心安住在非空非有; 不思善不思惡; 不執著快樂或痛苦; 不被情緒思考價值觀的左右 而能持守中道 名曰:「黃中」
「黃中」也就是「天心」; 隨著我們出生既已存在人的心中; 這也類似一個隱藏的導航系統… 人一日不得「黃中」的真理 他就不會停止一日的探索... 上天以 「黃中、天心」的形態存在人心中讓人去尋覓 由此去証得人眼睛未曾看見 耳朵未曾聽見 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本來面目; 宇宙實相」
因此禪 在體驗中證明 不是任何宗教的專利 藉此要提醒大家仔細思考的是 做這樣的功課 其動機與目的何在?
或許有人一開始真是為內心因於「未知」的驅動 也或有人是因看到世界的無常; 苦惱與虛空 而極需尋求出路 更或有人直接就是要探究「黃中」... 但人類畢竟是軟弱的 他們常常挫敗在中途上; 在禪修的過程 孤單的自我 最容易掉入小小輕安的陷阱或初步禪定的幻境裡; 因為這太符合人類「自以為是」的個性 同時也轉換了人在現實世界裡「求不得的苦」; 在禪定的現象中求得安樂窩... 也或許有人能自我要求「時時放下、步步提升」 然而也不過是落入一個更讓人不願離開的「無止盡遊戲」中...
但縱然「禪修」會發生這樣的危險 而我們也不是就因此要扼殺人類有這樣的本能... 所以在此與人們談「參禪」 卻是希望我們能更善用發揮這樣的本能 喚醒我們生命中的「黃中」 努力不懈地「追求真理」... 且要以此作為生命的動機與目的...
冥想內心觀照 產生的境界是可以浩瀚無窮的 帶給打坐人的幻想力可真是「天馬行空」; 特別對一個沒有正念的人 更是充滿了詭譎、神祕的懾受力...
的確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這話對人是有相當的鼓舞作用 但禪修者卻要謹慎不讓自己成為「好高騖遠」以及藉此墊高自己的特殊優越感... 有史以來 人類在不斷探索著那深祕的「未知」及浩瀚的「未識」中 的確幫助人類開拓高度的智慧...
不過必須仔細省思的部份是 「未識的」未必全然都是良善的; 尤其考量到人的深重罪性… 透過「打坐」的途徑 是人心在內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 真的是危機四伏 不會處理可能就「走火入魔」 落入極度的執著 自誇自己獨有的功夫境界 自諍自己的超凡入聖... 此時的他 志得意滿... 走進這樣的地步 往往無以自救 無人能救...
人的自我努力是值得褒揚的 但在這個二元世界中 無可避免的… 人類受制於久遠以來小我私慾及落入二元的分別 是故帶有極深的負面業性; 佛法的《百法明門論》說人有「六大根本煩惱」 貪、瞋、痴、慢、疑、不正見; 「八大隨煩惱」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二中隨煩惱」 無慚、無愧; 「十小隨煩惱」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人的修行就是要出離小我的深重枷鎖及妄想執著 這是生命中必要的戰鬥 雖然是困難的負擔… 但也因為有這樣的作戰 生命才有清淨的光彩...
有著向自我惡習性的作戰 學習著佈施、持戒、精進、禪定、忍辱、智慧 生命清淨的光彩層面越來越擴大 終於見到了本來面目-「黃中」... 把心安住在這「黃中」 去隨緣面對解決生命中的一切煩惱的人地事物 這就是了生脫死 出離生死苦海的大事... 換句話說… 欲得証菩提禪心及是時時在日常的身口意行為以及起心動念中觀照修整的淬出金剛火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